河北衡水:“一块田”模式让零散耕地生出“黄金”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党建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河北衡水桃城区赵家圈镇的闲散土地整合改革,正让曾经的“边角地”变成“增收田”。
金秋时节,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田间地头,连片的田块整齐划一。很难想象,这些规整的耕地不久前还是分散在各家的零散地块。
这一变化得益于赵家圈镇推行的“一块田”模式。该模式通过党建引领闲散土地回收,由村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承包,群众自愿参与,将碎片化耕地整合为规模化田块。
目前,全镇已收回闲散土地46.4亩,打造“一块田”131处。
01 党建牵头,凝聚土地盘活合力
赵家圈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党支部领办”机制。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深入宣传“一块田”政策,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先锋队,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挨家挨户做工作。
“我们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原则,稳步推进闲散土地回收。”赵家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一过程中,党员成为政策“宣讲员”、数据“统计员”,让党建触角延伸至资源管理第一线。同时建立动态闲散土地台账和盘活数据库,实现 “一地一档”精准管理。
02 科学规划,从分散到集中
土地回收后,如何规划利用成为关键。赵家圈镇各村党组织全程牵头地块划分与发包工作,依据地块位置、面积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一块田”布局。
在合同签订、张榜公示等环节,党组织严格监督程序公正,确保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桃城区在推进“一块田”模式中,对村集体土地面积、坐标、地类、四邻等进行摸底,准确掌握撂荒地、临占地、边角地、设施用地和坑塘,建立底数台账。
村集体统一平整土地后,具备耕种条件的复垦复耕,符合地类标准的规划发展养殖、商贸、旅游等。按照“从近、从旧、自愿、有偿”的原则公开发包。
03 机制创新,实现长效运行
为保障“一块田”模式可持续运行,赵家圈镇将这一模式纳入农村网格化治理体系,深化“党员联户”制度。
该制度明确党员在政策宣传、整治指导、管护监督中的责任。通过设立“党员责任田”“党员示范岗”,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土地发包所得集体收入,在党组织监督下按比例用于人居环境长效管护,形成 “党建引导—土地盘活—集体增收—反哺乡村” 的良性循环。
在全区层面,桃城区21个试点村已平整土地275亩,复垦复耕201亩,利用闲置地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养殖小区等20个。
04 产业融合,促增收见实效
“一块田”模式不仅整合了土地资源,更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赵家圈镇以“一块田”为平台,推动党组织引领产业融合,积极发展特色种植、观光农业等新业态。
由村党支部牵头引进项目、党员带头试点经营,逐步形成“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前王家村试种大葱、茄子51亩,年增产蔬菜近1万公斤。
何家庄乡乔家村发挥城郊村优势,平整闲散地15亩,建设农贸市场、露营基地,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带动就业30余人。
这些成效印证了“一块田”模式正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如今在桃城区,越来越多的村庄加入到“一块田”改革中。郑家河沿镇种家庄村种植2000余株国槐、法桐等苗木;赵家圈镇贡家圈村等3个村统一购置景观栅栏,鼓励村民种植街边围栏菜园,既美化了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一块田”模式正在燕赵大地上结出更多硕果。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