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古籍修复 湖南图书馆上线“古籍修复知识库系统”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湖南图书馆创新推出“古籍修复知识库系统”,免费向全社会开放,助力古籍修复技艺传承。
湖南图书馆近日创新推出“古籍修复知识库系统”,并于14日上线试运行。该系统面向全国古籍修复从业者及全社会免费开放,将现代科技与古籍修复技艺深度融合,助力文明传承。
技艺传承:从“师带徒”到数字共享
古籍修复被誉为古籍的“续命汤”,是守护文明传承的关键技艺。这一行业长期依赖“师带徒”的传统模式,通过“口传心授”延续技艺。
然而,传统传承方式面临知识传承困难、修复经验共享不足等现实挑战。修复过程难以追溯、人才培养周期长等问题,也制约着古籍修复事业的发展。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这一古老技艺带来了破局的新契机。
系统构建:打造古籍修复“数字百科”
湖南图书馆靶向发力,依托馆内及业界专业资源,将古籍修复技艺与人工智能、RAG等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构建起多模态“古籍修复知识库系统”。
这一系统汇聚了修复案例、修复用纸、专业参考书目和专家经验等核心资源,打造古籍修复的“数字百科”。
知识库内容丰富多元,为修复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撑。
资源规模:海量数据提供专业支撑
新建成的知识库系统收录了超过200个修复案例,涵盖200多种修复纸谱类型,为修复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系统还整合了300多种专业图书和800余篇专业论文,收录100余种修复技法,构建起完整的古籍修复知识体系。
这些资源将有效提升古籍修复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保护推广:课程进校园培养新生力量
同日,“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湖南站启动仪式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该活动由国家图书馆与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
此举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古籍保护,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
通过校园推广,为古籍保护事业培养新生力量。
这一创新系统将持续优化知识库功能,推动古籍修复从传统技艺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活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