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助推农业科技合作 中外融合共筑粮食安全

频道: 日期: 浏览:303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多位华侨华人专家成为中外农业科技合作的桥梁,推动智能育种、数字农业等前沿技术的全球共享。

在近日召开的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上,多位华侨华人农业专家与企业家分享了中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最新成果与趋势。从AI赋能智能育种到精准灌溉技术,从构建韧性农食系统到国际技术协同,华侨华人正成为全球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

跨国合作, FarmGTEx项目链接14国科学家

丹麦奥胡斯大学数量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中心助理教授房灵昭在大会现场透露,他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构建的奶牛多组织单细胞表达图谱已正式发表,为培育抗病奶牛提供了关键基因位点支持。

2018年,房灵昭和团队发起“农业动物基因型-组织表达”(FarmGTEx)项目,通过分析鸡、牛、猪等畜禽的组织基因表达规律,寻找影响抗病性和产量的关键基因位点。

该项目已汇聚来自中国、丹麦、美国等14个国家近100所机构的科研数据,为培育更具抗逆性的畜禽品种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

房灵昭在多年跨国农业科研合作中发现,中外在技术与资源上形成了优势互补。中国拥有高效的数据生产能力,而国外在数据解读技术上更为成熟。

“多学科融合正引领育种技术快速革新。海外对中国AI驱动育种体系的构建非常感兴趣。在新型育种体系下,中外都处在相同起跑线上,未来有更多技术合作潜力。”房灵昭说。

AI赋能,农业科技创新加速落地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快速赋能农业科技创新。从全流程智能育种机器人的开发,到此次论坛上启动的“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农业育种正逐步迈向精准选育阶段。

中国农业大学在大会发布的神农大模型3.0,展示了AI如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这一模型通过架构革新实现算力缩小50%,性能反而提升5%,其中1B版本可搭载于简易设备上运行。

在北京市昌平区的大棚里,巡检机器人发现生菜叶斑病后,可立即调用病虫害识别智能体确诊,同步触发灌溉智能体调整水肥配比,使人工成本降低30%。

荷兰农业人工智能应用公司Agri-AI创始人朱颖表示:“中国在智能农业领域的应用效率正不断提高,并已覆盖到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新的技术一出来,就能快速通过试错调整优化,这种高效的落地能力,也是吸引荷兰投资者和农业企业合作的原因之一。”

技术出海,中国方案应对全球挑战

从农田到餐桌,中国的农食产品企业正不断实现产业集成。朱颖和团队目前正聚焦AI在农业产业链生态构建的应用,帮助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企业找到合适的合作商。

她计划11月带领荷兰企业家来中国考察高科技企业如何赋能产业链,同时也关注中国农业企业出海面临的品牌信任、产品适配当地饮食习惯等问题,希望通过构建智能生态平台助力中外企业深度合作。

在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叶泽民刚协助一家中国设施农业集成商在当地开展集成智能玻璃温室项目。

叶泽民表示,沙特农业面临水资源短缺以及极端气候挑战,对智能玻璃温室解决方案、高效精准的节水灌溉设备、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农场数字化管理平台有迫切需求。

而中国拥有经过验证的低成本技术解决方案和强大供应链能力,通过技术集成与数字化提升大规模农业体系的效率与效益,正好满足沙特的需要。

前景广阔,农业合作迈向深度融合

对于中沙两国未来合作,叶泽民看好农业数字化平台的深度本地化,将中国算法模型与沙特实地数据结合,探索能源与农业协同模式,如温室集成光伏技术。

此外,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或创新平台,针对干旱地区农业的共同挑战进行技术攻关与人才交流,也将为双方带来长期深远价值。

这些合作案例反映了本次大会的主题——“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正如联合国基金会气候与食品事务主任Lasse Bruun在大会发言中所说,大会汇聚全球利益相关方,打破农业创新地域分散、需求与技术脱节的困境,推动全球农业创新从分散发力转向协同攻坚。

随着全球农业面临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等共同挑战,华侨华人正利用其独特优势,在中外农业科技合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技术交流的桥梁,更是创新理念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为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系统贡献力量。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