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土地改革新路径 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土地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日益凸显。为破解这一难题,多地通过制度创新、政策赋能和市场化手段,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路径,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制度创新:从“三票”改革到产权登记
在福建三明,针对外出务工人员多导致的“人走房空、土地抛荒”现象,当地探索“林票、地票、房票”三票制度改革。通过将闲置宅基地、林地等资源转化为可交易、可质押的凭证,农民可凭“地票”实现“以地换钱”“以地换房”或置换集镇宅基地。沙县区夏茂镇首批地票试点中,村民黄良模的66.4平方米闲置宅基地以每平方米120元计价,不仅获得近8000元收益,还通过流转助力邻村村民低价置换集镇宅基地,实现多方共赢。
同时,三明建宁县推出首本农业设施产权证,明确设施农用地及地上建筑物的权属,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抵押融资和流转依据。这一改革破解了农业资产“登记难、评估难、抵押难”问题,赋予农民更完整的财产权。
盘活存量:从闲置资源到产业引擎
四川南江县通过分类施策,将闲置土地、校舍等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在云顶茶村,当地盘活300亩集体闲置茶园,改造低产茶园1500余亩,带动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并助推云顶镇建成省级茶叶产业强镇。西厢村则利用闲置宅基地打造星空民宿和教育观光基地,带动周边千余户农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
此外,南江县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探索“1+6”政策体系,成功入市12宗地块,总面积220亩,实现收入4578万元。光雾山普陀寺村通过“代理+专服”模式,为村集体带来净收入约360万元,形成“存量盘活-资金平衡-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政策协同:从耕地保护到全域整治
在湖南益阳,当地部署构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机制”,通过规划管控、信息共享和试点项目联动,实现耕地“稳总量、提质量、优布局”。该机制强调统筹当前指标收益与长远生态保护,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南江县则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在公山、大河等乡镇推动土地功能分区,计划三年内整治土地2万余亩、新增耕地1000余亩,推动耕地连片提升40%。该县还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田长制,设立田长1291名,累计巡田38.34万次,筑牢耕地保护根基。
国家指引:国土空间规划进入“存量时代”
自然资源部近日发布《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明确存量空间盘活将作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该《指南》创新规划编制机制,统筹刚性与弹性,为地方破解存量治理难题提供技术指引。自然资源部表示,随着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国土空间规划需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通过分层编制、动态调整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