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活力 多元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路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金秋时节,各地乡村依托资源禀赋,培育特色产业,农文旅融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秋收时节,广袤乡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各地农村依托本地资源禀赋,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特色农业提质增效
在贵州威宁,9.2万亩党参迎来丰收。田间地头,药农们正忙碌地采挖成熟的党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香。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发展党参种植,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到7万吨,产值约23亿元。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威宁的党参产业不仅丰富了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更有效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通过科学种植和规范化管理,党参品质和产量得到稳步提升,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
类似的特色农业项目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立足自身优势,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向全产业链拓展。
农文旅融合开辟新路
与此同时,农文旅融合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青海海东,当地依托丰富的河湟文化资源,打造“河湟福地·最美海东”城市名片,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海东市通过挖掘“彩陶故里·拉面之乡·青绣之源·康养绿都”四张金名片的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品尝地道美食、感受绚烂多彩的河湟文化。
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乡村旅游的兴起,让许多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人才回流注入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随着乡村发展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湖南永兴县,近三年来农村创业主体从3920家增加到10486家,带动就业人数从1.96万人增至4.82万人。一批批返乡青年带着新技术、新理念回归乡土,本地农户依托特色产业开拓新市场。
永兴县构建的“资金+用地+服务”支持体系,通过每年800万元双创专项资金、“点状供地”模式和“一网通办”服务,有效降低了创业门槛,激发了乡村创业热情。
数字技术赋能发展
数字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乡村发展面貌。在湖南永兴县,当地构建了“县级园区+乡镇基地+村级服务站”三级创业服务网络,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支持。
县级园区聚焦产业集聚,乡镇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村级服务站则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242个村级服务站2024年代办事项1万余件,有效解决了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数字化手段也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许多乡村实现了事务管理、便民服务的数字化,提高了治理效率,方便了群众生活。
从特色农业到农文旅融合,从人才引回到数字赋能,各地乡村正在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发力,广袤乡村必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