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农房焕新颜!多地土地改革书写共富新答卷

频道: 日期: 浏览:809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老宅新生:川东北山村的惊喜蜕变

“土坯房变网红院,一年多赚 8000 元租金!” 四川巴中市巴州区玉堂街道苏山村村民张正平翻看着手机里的老照片,难掩笑意。他建于 1984 年的 9 间老宅,在闲置 18 年后,被 “90 后” 创业者程沫改造成禅意小居 “南山集・庭院”,如今营业额已突破 30 万元。

在苏山村的柏油路沿线,这样的蜕变并非个例。房东张高贤搬去重庆后,闲置农房被李国建以年租 6 万元接手,改造成可容纳数百人用餐的农家乐,年营业额达 200 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村主任徐加林介绍,通过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村里已有 30 多户农户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带动 600 余人就近务工,“零散的老房子连成了产业带”。

制度破冰:“五变模式” 激活 5.2 万套闲置房

巴中市的实践背后,是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系统性部署。文件明确围绕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大领域完善制度,允许农户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盘活住房。针对全市 5.2 万套闲置农房的现状,巴中创新推出 “五变模式”,目前已盘活 1.75 万套。

“线下变线上” 搭建的四级监管平台,让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的 130 户传统村落完成整体改造,建成 42 家民宿,成为 “父亲原乡” 文旅 IP 的核心载体。“资产变资金” 则破解了融资难题 —— 农行巴中分行推出的 “巴山农房增信贷”,单户最高授信 200 万元,2024 年以来已发放贷款 3.8 亿元,惠及千余农户。在南江县红光镇,村民将农房折算入股农产品加工厂,“房屋变车间,院坝变工厂” 的场景随处可见。

全国镜鉴:从山林到城镇的改革实践

巴中经验并非孤例。福建三明市沙县林农洪集体的三个 “小本本”,记录着另一种资源激活路径。1994 年开始务林的他,曾因权属不清屡屡受挫,2003 年领到林权证后才吃下 “定心丸”,后来凭林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 500 万元发展立体农业,2019 年又通过林票制获得山林 “分红权”,如今家庭林场年收入超百万元。

在广州增城区,土地改革则聚焦城乡融合。石滩镇水龙村通过 “政策链 - 决策链 - 服务链” 协同,让空置十余年的 65.81 亩集体工业用地成功入市,成为全国典型案例;派潭镇密石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与集中规划,实现 “旧村变新村”,还计划引入温泉酒店打造康养区。而湖北云梦县清明河乡的 “村集体牵头 + 大户经营” 模式,让 1.38 万亩流转土地利用率提高 30%,村民盛建国流转 5 亩地后,租金加务工收入翻了一番。

改革底线:在规范中守护民生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实践始终坚守政策红线。中央明确要求,严禁城镇居民购买农房宅基地、退休干部占地建房,确保改革在 “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前提下推进。巴中市在方案中特别明确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村集体统一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保障农户在资产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增城区则通过 “四议两公开” 程序,让集体用地入市的关键决策全由村民表决。

从川东北的农家院落到珠三角的产业园区,土地改革正以 “微切口” 推动 “大变革”。正如苏山村老宅墙上新刷的标语:“守住一亩三分地,种好乡村振兴粮”,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正在书写着城乡共富的新答案。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