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释放新活力,多地实践唤醒“沉睡资产”

频道: 日期: 浏览:409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一片片荒废的土地变成高效农田,一宗宗闲置的建设用地引来新兴产业,这场发生在县域的土地变革,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福建周宁县,曾经荒废的百亩土地,如今已变成集中连片的农田,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而海南文昌市的1200亩撂荒地,如今每年可产出价值超2亿元的板栗地瓜。这些变化,正是近期多地深化土地改革、盘活闲置资源的缩影。

唤醒沉睡土地,荒地变良田

九月,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的农田里,无人机低空掠过,精准喷洒着农药。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废的土地。

通过系统性整治,100多亩荒地变成了高产良田,连零散边角地也被充分利用起来。一位当地干部感慨道:“地还是那些地,但如今金贵多了。”

福建宁德周宁的实践只是全国土地改革的一个缩影。面对山多地少、耕地保护压力大的县情,周宁县构建了严格的耕地保护体系,按照“规划一批、实施一批、验收一批、入库一批”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土地整治。

2022年以来,该县共新增耕地1377亩,端稳了粮食安全的“饭碗”。

创新土地制度,集体用地入市增收

在海南文昌市潭牛镇大庙村,一项土地改革让村民对未来充满期待。通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该村将8.8亩闲置地块出让给企业建设酒店。

“土地入市后,我们村至少能拿300万元收益,还能在自家门口的酒店上班。”一位村民表示。

作为农村“三块地”改革先行区,文昌已探索出就地入市、异地调整入市、租赁入市等多元路径。

航天科技小康村好圣村分批将14.02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由企业以每亩120万元价格竞得,扣除调节金后,村民小组获得1324万元收益,11户村民直接分红926万元。03 林地改革落地,农民收获生态红利

土地改革不仅限于农田和建设用地,林地也成为改革的重要对象。

9月25日,绥宁县在长铺子苗族侗族乡佘家村举行集体林地收益权证首发仪式。该村291户、1208名村民人均分红达701.7元,款项已全额发放到位。

此次改革涉及5.36万亩集体林地,其中包含5.02万亩国家级公益林,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收益分配的统筹兼顾。

通过“三权分置”破解集体林地改革难题,绥宁县建立了清晰的收益量化机制,村民不仅拿到了分红,还获得了林地收益权证,从制度层面锁定了村民的收益权益。

政策体系完善,保障改革行稳致远

在省级层面,政策创新也为土地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9月28日,湖南省正式印发《湖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首次系统构建了从谋划、审批、实施到验收、管护的“全链条”管理机制。

该办法明确划分省、市、县三级职责,压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突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生态优先”的原则。

今年以来,湖南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推进土地整治、生态修复、设施建设、文化保护和产业导入,已新批复项目33个,覆盖55个乡镇,总投资规模达282亿元。

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正让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从农田到林地,从乡村到城镇,土地要素活力的释放,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