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图景:特色产业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初秋时节,走进浙江安吉余村,翠竹环绕的乡村道路上,来自各地的旅游大巴络绎不绝。曾经的矿村如今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地,今年暑期接待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三成。
这仅是中国广袤农村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各地正依托资源禀赋,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特色产业点亮乡村经济
在陕西延安,苹果产业迎来数字化转型。当地建成智能选果线130余条,实现苹果精准分级,品牌价值突破400亿元。果农张大叔欣喜地表示:“我们的苹果现在不仅能卖上好价钱,还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了全国。”
云南普洱则深耕茶产业,将传统制茶技艺与现代营销相结合。一批批返乡青年通过直播带货,让普洱茶香飘向更远市场,带动当地茶农年均增收近万元。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
数字化正深刻改变着乡村治理模式。在江苏南京的一些乡村,数字平台实现村务管理“一网通办”。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参与村务决策,了解村财收支,基层治理透明度显著提升。
浙江部分乡村还引入“乡村大脑”,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环境数据,为垃圾分类、河道治理等提供决策支持,构建起智慧化、精细化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文化传承激活乡村活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村寨将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不仅传承了非遗文化,更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安徽西递、宏村等古村落则通过保护性开发,让徽派建筑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今年上半年,黟县接待写生学生达35万人次,形成独特的“写生经济”。
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基底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在长江流域,两岸村庄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持续提高。四川成都的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既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又为村民创造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业内专家指出,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未来要进一步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