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基层民主实践探索治理新路径
近期,宁波多地涌现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实践,从民生议题到政策制定,通过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等方式,让居民真正参与到治理过程中。
在江北区,“代表夜聊”已成为解决群众关切的重要平台。不久前,一场围绕无人值守场所消防隐患的夜聊在洪塘街道举行,人大代表、居民和经营者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该机制推行8年来,已开展活动900余场,解决民生问题超5000件。
象山县推出的“代表督事”机制则紧盯项目落实。在茅洋乡,人大代表针对新引进的文旅项目召开专题督事会,从工期到环保逐一询问,形成责任清单,由乡镇领导牵头推进。这一做法自2020年在全市推广以来,有效提升了惠民项目的实施质量。
民主决策同样贯穿政策制定全过程。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在修订《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时,走进企业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一线职工建议。目前,全市已有38个此类联系点,让立法更“接地气”。在鄞州区姜山镇,一场关于公交站搬迁的听证会最终以投票方式暂缓方案,真正体现了民意主导决策。
在资金监督方面,北仑区大碶街道实施“阳光三审”机制,对预算编制、执行和绩效开展全面监督,今年已压减支出2700万元,整改问题24项。街道还计划将监督范围扩展至国有资产和村级预算,确保公共资金使用透明高效。
这些来自基层的实践,围绕民主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多个环节,不仅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内涵,也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注入了持续活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