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丁李湾村:活化 300 年古村文化,非遗竹编 “出圈”,游客恋上乡土味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青砖黛瓦映水塘,古巷深处传笑声。在河南信阳新县丁李湾村,这座有着 300 多年历史的豫南古村落,正以文化为笔,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 曾经被淡忘的传统手艺、民俗活动,如今重新焕发生机,不仅留住了村民的乡愁,更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走,老手艺没人学,看着心疼。现在不一样了,跟着我学竹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还有游客专门来体验!”68 岁的竹编非遗传承人李正国,手里拿着刚编到一半的竹篮,指尖翻飞间,细竹条逐渐成型。丁李湾村曾因竹编手艺闻名,过去家家户户都会编竹筐、竹篮,但随着塑料制品普及,这门手艺渐渐没落。2021 年,村里依托古村落保护项目,在老祠堂旁建起 “非遗工坊”,邀请李正国等老匠人驻场教学,不仅免费向村民传授技艺,还开设游客体验课。如今,工坊里的竹编产品既有传统样式,也有手机支架、收纳盒等文创新品,游客亲手编的小物件成了 “网红伴手礼”,去年仅竹编文创就卖出 20 多万元。
除了传统手艺,村里的民俗活动也玩出了新花样。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古村晒秋”“民俗巡游” 等活动准时开场:村民们穿着蓝布衫,抬着装满稻谷、板栗的竹匾在古巷巡游,孩童们提着灯笼跟在后面;晒场上,玉米、辣椒、南瓜拼成 “丰收” 字样,与白墙黛瓦的古民居相映成趣,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还能参与打糍粑、磨豆腐等体验项目。“第一次见这么热闹的农村活动,磨豆腐的时候手都酸了,但特别开心,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味道!” 来自武汉的游客张萌,手里捧着刚做好的热糍粑,笑得格外灿烂。
为了让文化传承更有后劲,村里还在小学开设 “乡土文化课”,李正国等老匠人定期去给孩子们上竹编、剪纸课,教他们唱当地的山歌小调。12 岁的李一诺就是竹编课的 “常客”,她编的小竹篮还在县里的少儿文创比赛中拿了奖:“以前觉得竹编没意思,学了之后才发现,原来竹子能变成这么多好看的东西,我想把爷爷们的手艺传下去。”
如今的丁李湾村,古巷里的非遗工坊、晒场上的民俗活动、课堂里的乡土教学,共同织就了一幅 “文化兴村” 的画卷。村党支部书记李启峰说:“文化是咱村的根,把根留住了,村民有了归属感,游客感受到了真情实感,乡村才能真正有活力。接下来,我们还想把古民居改成民宿,让游客住下来,慢慢品咱丁李湾的文化味。”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