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棚、秸秆变宝、无人机种果!多地农业创新助农增收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山东寿光:大棚里的 “智慧种植” 革命
在山东寿光洛城街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种植户王建国的黄瓜大棚藏着不少 “黑科技”。“以前靠经验浇水施肥,现在手机点一点,传感器就帮着精准把控。” 王建国指着棚内的温湿度传感器、土壤墒情监测仪介绍,这套智慧农业系统能实时采集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通风和光照,“黄瓜亩产量从 8000 斤涨到 1.2 万斤,农药用量还减了三成”。
园区负责人李娜表示,目前寿光已有 2000 多个大棚接入智慧农业平台,通过 “平台 + 农户” 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从种苗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我们还开发了‘蔬菜溯源’小程序,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蔬菜的种植、施肥、检测记录,优质优价让农户更有干劲。”
安徽庐江:秸秆 “变废为宝” 的循环经济
秋收后的安徽庐江郭河镇,以往堆积如山的秸秆如今有了新去处。在该镇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里,工人正将秸秆粉碎、发酵,制成优质饲料和有机肥料。“以前秸秆要么烧掉要么烂在田里,现在一吨能卖 200 多块,还能帮着肥田。” 农户张桂兰笑着说,自家 5 亩地的秸秆每年能增收 1000 多元,还能以优惠价购买产业园的有机肥。
庐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陈明介绍,当地探索出 “秸秆回收 + 加工利用 + 农户受益” 的循环模式,建成 6 个秸秆综合利用基地,年处理秸秆 15 万吨,带动 300 余户农户就业。“我们还鼓励农户用秸秆养牛、种蘑菇,形成‘秸秆 - 饲料 - 养殖 - 有机肥 - 种植’的闭环,让‘废弃物’成了农业增收的‘金宝贝’。”
四川蒲江:柑橘种植的 “创新密码”
在四川蒲江的柑橘种植基地,果农刘敏正用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以前 10 亩地要喷 3 天,现在无人机 1 小时就搞定,还能精准控制用量。” 刘敏说,基地引入的 “生态种植 + 电商销售” 模式,让柑橘品质和销量双提升,“去年亩产增收 2000 元,通过电商平台,果子还卖到了上海、北京”。
蒲江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周伟表示,当地针对柑橘种植推出 “技术培训 + 品种改良 + 品牌打造” 组合拳,培育出 “蒲江丑柑” 等特色品种,还搭建了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帮助农户打通销售渠道。“农业创新不仅要靠技术,还要帮农户找市场,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