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民生补贴政策密集落地,惠及养老、住房与灵活就业群体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中央与地方财政联动,以真金白银筑牢民生保障网,让惠民政策精准直达需要的人群。
10月以来,多项民生补贴政策进入集中申报与资金发放期,涵盖养老、住房、灵活就业等重点领域。
中央财政首批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补助资金11.6亿元已下达试点地区,支持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申领消费券。深圳龙岗区以每月567元的廉租住房补贴新标准,为全区145户低保、特困家庭减轻租金负担45%。
云南迪庆州、山东临沂沂河新区等地也陆续启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申报,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最高三分之二的社保缴费补贴。
养老补贴:中央资金落地,失能老人“即申即享”
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实施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今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该项目实施期为一年,并率先在山东省等3个省份、沈阳市等4个城市启动试点。
目前,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补助资金11.6亿元,支持试点地区组织实施补贴项目。
在服务方式上,试点地区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了四种消费券类型,涵盖长期入住养老机构、短期入住养老机构、日间托养和居家上门服务。老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服务类型。
民政部通过技术手段简化申领流程。官方平台“民政通”已归集试点地区现有失能老年人的能力评估等级数据,符合条件者可实现 “即申即享” 。
同时,试点地区正组建专业的评估队伍,保障有意愿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及时申请评估。
在服务供给端,试点地区已有8600余个养老服务机构签订诚信承诺书,申请参与补贴项目。
民政部门已制定专项管理措施,通过线上线下不定期抽查,严防虚假服务、以次充好等行为。
截至10月8日,试点地区失能老年人及其代办人已领取36.51万张消费券,使用24.32万次,核销金额达1.82亿元。
住房保障:精准施策,小补贴撬动大民生
在住房保障领域,各地通过精准测算与动态调整,让廉租补贴更好地贴合居民实际需求。
深圳市龙岗区住建局近期通过系统性评估,创新构建 “市场租金+实物配租”双轨测算模型,将人口结构、房价波动等12项变量纳入动态测算。
经过16轮反复推演,最终将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标准精准锚定为每月567元,较原标准一次性提升30%。
该局还建立了 “一年一评估、三年一调整” 的动态机制,确保廉租住房货币补贴政策能够精准滴灌并长效可持续。
新标准实施后,每年可为全区145户低保、特困家庭减负40余万元,直接让困难群众租金负担下降45%,实现了“小财政”撬动“大民生”的政策效果。
截至2025年9月,龙岗区已累计发放补贴32.05万元,惠及286户次家庭。
就业支持:多地启动社保补贴申报,鼓励灵活就业
在灵活就业支持方面,云南迪庆、山东临沂等多地正集中开展2025年度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申报工作。
迪庆州发布的申报指南明确,补贴涵盖城镇登记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男年满50周岁和女年满40周岁以上的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
对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按不超过实际缴费额二分之一的标准给予补贴。
除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之外的就业困难人员,按不超过实际缴费额三分之二的标准补贴。
山东临沂沂河新区则采用分批次集中受理方式,第一批从10月15日至11月30日,第二批为2026年1月5日至1月30日。
该区2025年度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基本养老保险100元/人/月,基本医疗保险50元/人/月。
两地均强调,申报人员要实事求是,信守承诺。对弄虚作假、套取骗取财政补贴资金的行为,除追缴相应补贴外,还将追究法律责任,并将相关人员列入黑名单,2年内不得申报就业扶持相关补贴。
政策传播:从“文件思维”到“用户思维”
面对多项民生补贴政策的集中出台,如何让群众“一看就懂”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环节。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指出,政策传播要跳出传统的“文件思维”,转向“用户思维”,用网感化表达让政策说“人话”。
算一笔经济账,用具体消费场景让政策价值可感知,对于受益群体是最直观的政策传播。
精准推送比“广撒网”更有效。如生育政策可精准投放在婚恋App、母婴社区;人才政策可嵌入职场社交平台。
呼和浩特市的生育补贴政策通过“免申即享”与线上主动申请两种模式实现精准发放。
新生儿落户后,系统自动审核资格并短信告知补贴方式;家庭也可通过多种渠道扫描专用二维码提交申请,实现 “零跑腿”办理 。
养老服务补贴仍在试点阶段逐步推广,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则在迪庆州、临沂沂河新区等地展开。
廉租住房补贴已在深圳龙岗区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精准测算与动态调整,让补贴真正贴合群众需求。
各项政策均注重简化申请流程,如养老服务补贴通过“民政通”实现“即申即享”,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分批次集中受理,减轻申请人负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