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补贴政策频出,精准扶持民生与就业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一张小小的社保卡里,可能正躺着刚刚到账的稻谷补贴;街边新增的创业摊位背后,或许是一笔五千元的设备补贴在支撑。
近期,全国多地县级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惠民补贴政策,从支持农业生产到促进就业创业,从保障基本民生到刺激消费市场,这些“真金白银”的举措正悄然改变着县域经济生态。
农业补贴:精准直达种植户
九月下旬,东海县正式印发《2025年稻谷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对全县水稻种植者提供差异化补贴。
直播稻种植者每亩补贴30元,而非直播稻种植者则根据种植规模给予不同标准补贴:50亩以下的每亩不高于170元,50亩及以上的不高于175元。
这一政策明显向规模化种植倾斜。
该方案还安排了300万元资金支持市场化收购,30万元用于品牌建设奖励。
对在国家、省粮食系统评选中获奖的大米品牌,每个主体给予最高8万元的补贴。
就业创业:全方位支持百姓饭碗
在江西抚州,一项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一次性设备补贴”政策已帮助157人成功创业。
该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不超过5000元的设备补贴。
乐安县鳌溪镇的杨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获得了一辆价值3520元的防雨顶棚电动三轮车,如今已在镇上稳定经营小吃摊。
安义县则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就业,今年1-7月拨付就业见习补助资金318.59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127.08万元。
该县还建成57处就业驿站,构建了县、乡镇、园区、社区(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多县区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
徽县建立了“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动力”培训机制,推行订单式、嵌入式培训模式。
2025年,该县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78人次。
安义县则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43.79万元,完成各类培训17期,培训人次达614人次,涵盖家政服务、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会东县支持开展糕点制作、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实用技能培训,惠及劳动者2300余人。
公益岗位:兜底保障困难群体
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公益岗位开发成为重要的兜底保障措施。
徽县按照“县定、乡聘乡管、村用”的管理机制,2025年累计开发各类乡村公益性岗位3430人。
这些岗位安置农村脱贫家庭劳动力就地就业3258人,发挥了良好的就业兜底作用。
会东县同样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824个,发放补贴348万元,涵盖保洁、安保、社区服务等基层岗位。
县域补贴政策正如毛细血管一般,将资金与资源输送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末端细胞。从农业生产到就业创业,从技能提升到公益兜底,这些举措共同构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在基层激发着市场活力与社会创造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