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四美”新画卷 奏响鱼米之乡振兴强音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句容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总牵引,以“美家美户 共建共富”行动为总抓手,深耕“家业之美”“家园之美”“家乡之美”“大家之美”四大领域,在乡村振兴沃土上收获累累硕果,为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在筑牢产业根基的“家业之美”建设中,句容市既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又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更以科技与数字双轮驱动农业现代化。通过累计新增高标准农田3.95万亩、补建0.6万亩、改造提升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从55.02万亩增至57.51万亩,总产量从25.77万吨提升至26.23万吨,实现面积与产量“双增长”。同时,聚焦优质稻米、应时水果、绿色蔬菜、生态茶叶四大产业,茶叶产量突破1000吨,水果产量达17万吨,农业总产值从57.52亿元跃升至100亿元,带动超万户农民增收;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累计开工农业重大项目超50个,打造“茅山长青”“莓好白兔”“丁庄葡萄”3个区域公用品牌,其中“茅山长青”“句容草莓”获评国家地理标志。此外,与省农林学院等高校合作培育100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成11家市县两级示范基地,培育21个种业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74.3%,并建成句容三农大数据平台,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入选“镇江十佳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乡村的“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句容市在精雕“家园之美”中,推动人居环境全域改善、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并以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价值。“十四五”期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位居前列,累计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0个;通过道路硬化、管网更新、照明升级等工程,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177个村级便民服务站实体化运作,“15分钟医保服务圈”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区同质的公共服务。同时,整合生态文化资源,推动“农业+文化+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开发“茅山康养”“赤山湖湿地”等旅游线路,办好葡萄节、草莓节等特色节庆活动,2024年接待乡村游客量同比增长15%,带动旅游收入超8亿元,让乡村成为宜居宜游的幸福家园。
乡村善治是振兴的基石,句容市通过党建与人才双向发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治理效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在厚植“家乡之美”中,深化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实施村书记“两类五级”管理,储备120名后备人才,构建“一书记三大员”帮扶体系,累计培训农民518人,培育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4家,数量较“十三五”翻番。公共服务方面,优化县域医共体机制,加强农村医疗中心建设,推动“名校+乡村校”结对补齐教育短板,文化资源向村级延伸,通过“苏超”赛事、乡村文化节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治理效能上,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构建“市-镇-村”三级监管、监测和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8%以上,同时数字赋能农村“三资”管理,让在外村民也能远程参与家园治理。
迈向共同富裕,句容市聚焦集体经济壮大与农民增收,健全保障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在共筑“大家之美”中,落实市领导帮促联系点制度,投入2066万元推进18个富民强村项目,整合四级资金推动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24万元跃升至204万元;统筹2.5亿元专项资金扶持80多个农业项目,推广“丁庄模式”带动农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8%,通过土地流转、宅基地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农文旅产业提供就业超5000个岗位,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万元,增幅6.7%,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保障机制方面,建立低收入群体防返贫保险制度,覆盖1200余户脱贫户与边缘易致贫户,同时推进土地承包延期试点,计划2025年底完成茅山后河村试点,2028年底实现全市全覆盖。
五年耕耘结硕果,接续奋斗启新程。“十四五”期间,句容以“四美”建设让乡村有“筋骨”、有“颜值”、有“内涵”、有“温度”。站在“十五五”新起点,句容将继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笃定走好乡村振兴路,让新时代鱼米之乡画卷更绚丽。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