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项目多点开花 精准施策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近期,全国多地惠农项目落地成效显著,各地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模式创新,精准对接农业发展需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政策精准直达,提振农户信心
在隆昌市双凤镇,当地通过"三精准"策略推动再生稻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农户再生稻栽培管理技术,有效降低机收碾压损失率。政策扶持方面,不仅落实各项强农惠农补贴,更对蓄留再生稻的农户给予每亩40元的专项补贴。2025年该镇再生稻面积达1.6万余亩,累计发放补贴17万余元,切实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交城县则通过资金扶持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下达补助资金15万元用于巩固提升有机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实施面积达1000亩。项目经专业验收后,资金直接拨付实施主体,确保了政策红利的有效释放。
创新模式突破资源瓶颈
上杭县古田镇探索的农村"三变"改革令人耳目一新。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创新机制,当地将闲置的土地、房屋等资源折股量化,入股农村经营性产业项目。在金湖村的白羽肉鸡养殖基地项目中,村集体以闲置建设用地入股,不仅让荒废资源焕发新生,更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至少6万元。
古田镇还创新"飞地产业发展"机制,打破行政村界限,让产业基础较好的村与薄弱村结对发展。八甲村将4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投入金湖村的白羽肉鸡项目,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同时建立的"抽肥补瘦"二次分配机制,将项目收益的30%分配给保障基金,用于支持集体经济薄弱村,有效促进了共同富裕。
技术支撑夯实发展基础
技术服务到位是惠农项目成功的关键。密山市兴凯湖乡重点培育本土市场主体,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的"主力军"。刘胜利农机服务队和张大伟家庭农场两大主体配备大型打捆机等专业设备,形成"收割-打捆-运输"一体化服务模式,2025年完成3.1万亩秸秆打包任务。
隆昌市双凤镇在绿色防控方面下足功夫,示范区域实施"一喷多促"无人机施肥五千余亩,实现防病、壮苗、增产的一站式精准管护。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和昆虫桶型诱捕器覆盖7200余亩农田,灭虫率达68%以上,显著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粮食安全筑牢生态屏障。
多元成效凸显惠民本色
这些惠农项目的实施,带来了多方面综合效益。密山市兴凯湖乡通过秸秆综合利用,全乡秸秆利用率达9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三年前提升0.12个百分点,实施秸秆还田地块亩产平均提高5%以上。同时,农机服务产业持续壮大,累计创造就业岗位30余个,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而上杭县古田镇的"三变"改革,则通过收益权分配机制创新,鼓励村民自愿入股产业。强村公司按1:1配套收益权给入股村民,让村民拥有一份股权可获得两份收益。受此机制激励,金湖村211名村民全部入股,筹集70余万元,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随着各项惠农政策的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正在发生积极转变,农民获得感持续增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广袤田野上徐徐展开。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