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变革:智慧农业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

频道: 日期: 浏览:863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在山东潍坊的无人农场里,搭载北斗导航的收割机自动规划路径,AI视觉系统实时调整收割参数;而在河南兰考的花生示范田,ARC生物耦合技术让亩产提升28.6%。这些场景正是当前农业创新实践的缩影。随着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意见》和《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科技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从“经验种植”向“数据驱动”转型。

智能装备与数据平台成核心驱动力

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智能装备的普及和数据平台的构建。目前,我国农业无人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仅山东一省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就突破1.8万架,年作业面积超1.7亿亩次。同时,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传感器协同,实现农田的精准感知。例如,安徽龙亢农场利用AI识别病虫害,结合无人机“精准点杀”,农药成本降低20%。省级平台如“齐鲁农云”已整合29.4亿条农业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

 全链条协同与人才培育破解推广难题

创新技术正从生产端向产业链全程延伸。淄博禾丰种业通过智能粮仓减少产后损耗,日照企业将鸡粪转化为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针对技术推广难,各地加强产学研融合:四川计划到2028年建成200个智慧农场,江苏农垦与高校合作开发变量施肥无人机,推动技术落地。此外,全国已培育60万高素质农民,通过数字技能培训助力新农人“慧种地”。

挑战与未来:低成本化与生态化是方向

尽管成效显著,智慧农业仍面临数据共享难、农村网络覆盖不足、小农户接受度低等挑战。未来,农业创新将趋向低成本化与定制化,例如通过“AI即服务”模式降低技术门槛。专家指出,构建农业数字生态系统需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让技术从“单点突破”转化为“全域赋能”。  

从山东的“无人农场”到贵州息烽的玉米高产田,科技正成为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智慧农业有望从示范点走向大规模应用,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