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角到电商:扶贫助农的多元实践之路

频道: 日期: 浏览:1168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在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收豆角。这些豆角经过加工后,将作为有机干豆角销往全国。这一变化源于中宣部与北京市海淀区的帮扶机制,通过“政府+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1000余户农民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超过2000元。

类似的扶贫助农实践正在全国多地展开。在辽宁海城,50余名驻村干部组建的“第一书记”电商助农工作室,通过直播带货、电商培训等方式,一年内帮助销售农产品600余吨,销售额突破300万元。而在山东帮扶甘肃的协作中,寿光团队将现代化大棚种植技术引入定西漳县,使当地西红柿亩产显著提升,从“一元菜”升级为“亿元产业”[citation:4。

一、特色产业:从“零散种植”到“全链条发展”

扶贫助农的关键在于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在内蒙古科右中旗,当地利用天然优势发展有机豆角产业,企业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形成产销闭环。浙江近期推出的“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政策,则通过资金激励支持种养殖基地改造、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升级。

山东帮扶甘肃的实践中,注重延伸产业链条。例如在渭源县,当地不仅引进粉木耳、元蘑等新品种,还开发木耳脆片、木耳酱等深加工产品,形成从菌种培育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预计2025年总产值将突破5000万元。

二、科技与电商:赋能农产品“出村进城”

科技赋能和电商渠道成为扶贫助农的重要推动力。辽宁海城的“第一书记”工作室通过组织电商培训、拍摄短视频、开展直播带货等方式,帮助本土农产品提升品牌价值。恩施州则通过“三出四进”行动,推动硒产品出山、名优茶出省,在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和体验店,拓展销售网络。

在河南,消费帮扶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2024年实现销售额800亿元,带动超300万脱贫群众增收。这些案例显示,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三、政策保障:筑牢防返贫底线

政策支持是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保障。湖南省2025年发布的惠民惠农补贴清单,涵盖耕地保护、农机购置、农业保险等多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支持。恩施州通过“铁脚板+大数据”模式,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存在风险的农户实行“一户一策一专班”帮扶。

东西部协作机制也在持续发挥作用。山东向甘肃派遣技术团队,引进新品种、新建加工设施,帮助当地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这种跨区域合作不仅传递技术,更搭建了市场桥梁。

四、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之路

扶贫助农的未来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恩施州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绿色农业,建成413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浙江的“土特产富”政策强调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随着乡村特色产业的不断成熟,消费帮扶与市场机制的深度融合,扶贫助农工作正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推动乡村振兴迈向新阶段。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