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项目多点开花,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打通灌溉瓶颈,激活产业潜力
在北京延庆区,农田灌溉能力提升试点工程让 2.42万亩 良田迎来了"解渴"良方。
解决燃眉之急:在康庄镇小丰营村,500亩旱稻种植规模的扩大曾让灌溉用水成为最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坦言"从村里引水,成本高效率低"。随着8月新机井投入使用,村里配套了智慧灌溉系统,发展旱稻种植的"底气更足了"。
助力合作社发展:大榆树镇的北京绿惠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新增2眼机井后,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精准地将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每一株作物根部,改变了传统灌溉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智慧农业落地,生产效率倍增
广西巴马县的4500亩"智慧田"全面投产,展现了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深刻改造。
智能管理:在甲篆镇的供湾区果蔬基地,田间安置的墒情仪、气象站、虫情测报仪等设备构成"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技术员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操作灌溉设备,8个人就能管理1500亩基地,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2%。
全产业链发展:作为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400万元,形成了"良种繁育—标准种植—产后加工—营销推广"的全产业链格局,产品主销深圳、香港及东南亚市场。
多方合力,共促农民增收致富
各地通过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市场对接等多重举措,确保惠农政策真正温暖民心。
资金精准直达: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4.84亿元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工作,以保障秋粮丰收到手。
打通销售渠道:贵州惠水县供销社组织的"消费帮扶金秋行动",将雅水镇生态大米、羡塘镇粉丝等"藏在深闺"的农特产品引入社区。通过"扫码支付满30减10元"等立减活动和"工会+农户"对接模式,切实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结语
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民当前生产中的急难愁盼,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让广大农户真切感受到"好政策"带来的"真实惠"。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