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谷洪村“退草还耕”见闻:从草坪经济到金色稻浪的转型之路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一座湘中村庄的农业回归实验
深秋时节,走进湖南湘潭县谷洪村,连片稻田里收割机轰鸣,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村民们正抢抓农时收割晚稻,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片土地在去年还是一片草坪种植区,如今已变成高产稻田。据了解,改种水稻后,这片土地的亩产超过了1000斤。与之前种植草坪相比,种植水稻虽然管理更为费心,但受天气影响小,市场风险低,加上村里提供的全程托管服务,每亩收益比种草坪时能多出四百多元。
“草坪村”的转型阵痛
谷洪村曾是湘潭有名的“草坪村”,高峰时全村草坪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草坪产业虽见效快、收益高,但弊端也逐渐显现。
种植草坪对土壤破坏较大,每卖出一块草坪,就意味着一层表土被带走。数据显示,草坪种植三四年后,土地肥力就会大幅下降。同时,草坪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遇到建筑行业不景气时,经常出现产品滞销现象。
转机出现在去年。在当地农业部门引导下,谷洪村启动“退草还耕”项目,推动产业从草坪种植向粮食生产回归。
全托管服务解后顾之忧
为打消农户顾虑,谷洪村采用“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与当地农业服务公司合作,为改种水稻的农户提供从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的全流程托管服务。
农户只需支付托管费用,就能享受专业团队提供的全程服务。农业服务公司统一采购农资降低成本,统一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在收割旺季,经常有多台收割机同时在田间作业。
据了解,以往农户需要自行管理草坪,每天都要浇水、除草,转型后由专业团队负责田间管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还可以在村里合作社务工,实现收入多元化。
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退草还耕”不仅重塑了谷洪村的产业形态,也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田间生物多样性也更加丰富。水稻种植有利于耕地保护,这种转变符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数据显示,实施“退草还耕”以来,谷洪村水稻种植面积从原来的60余亩增至1600余亩,预计今年稻谷总产量将比转型前增加1200余吨。
乡村振兴的新样本
谷洪村的转型是湘潭县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从经济作物种植向粮食生产回归。
保障粮食安全被视为头等大事。据了解,下一步将在全县推广相关经验,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服务、市场对接等多重保障,推动“退草还耕”工作有序开展。
夕阳西下,谷洪村的稻田里,收割机仍在忙碌作业。从连片草坪到无垠稻浪,这片土地正在书写新的丰收故事。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