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山到T台 楚雄彝绣如何“绣”出亿元产业

频道: 日期: 浏览:540

       霓虹映照下,楚雄大剧院内织锦流光、彩绣生辉。T台上,融合了彝绣传统纹样与现代剪裁的服饰随灯光流转次第登场,在中外模特的专业演绎下,衣裙间深山彝寨的古老图案在聚光灯下熠熠闪烁。

  近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拉开帷幕,一场场“非遗+时尚”的视觉盛宴在此上演。盛宴背后,是一缕缕绣线串联起家园温情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在文化节“非遗雅集·好物聚楚雄”活动中,全省百余家文化企业、合作社共同搭建起一个沉浸式文化市集。彝绣服饰、民族刺绣文创、彝医药香包、野生菌干货等展品琳琅纷呈,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流连。来自成都的服装店主理人王薇惟在试穿一件融入彝绣元素的时装马褂后赞叹不已:“这样既有民族底蕴又具有时尚感的服饰,来云南旅行时选购一件,颇具纪念意义。”她正计划将彝绣时装引入自己的店铺,打造新的销售亮点。

  永仁县彝绣产业协会会长李济雁的展台前人潮涌动,她指着一套茶具垫介绍道:“我们融入了花朵、孔雀等彝族文化中寓意美好的元素,配色更显清新雅致,网上的订单一直源源不断。”从“自绣自用”到走向广阔市场,彝绣产业通过“设计培训+订单分配”的模式,将合作社、企业与绣娘紧密联动,不仅为当地彝族妇女开辟了增收渠道,更成为她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

  “如今村里有了绣坊,在家背着娃、绣着花,一年攒下的钱比外出务工还多。”彝绣文创区内,一位返乡绣娘感慨道。

  坐落于滇中的楚雄州,彝绣技艺传承已有1700多年。近年来,当地深挖文化资源中的产业潜力,建成彝绣产品交易中心,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77个彝绣车间、513个村级绣坊,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网络。

  产业的兴盛,也为文化传承注入强劲动力。李济雁说,如今,村里的绣坊不仅让妇女们实现“家门口”就业,还通过订单式培训不断提升她们的技艺水平。政府组织的系统化培训,更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据统计,2024年楚雄州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带动6万余名绣娘就业增收,其中还包括2000余名通过针尖技艺获得稳定收入的残疾绣娘。2025年上半年,该产业产值已突破7亿元,同比增长10.9%。

  每当晨光初露,楚雄州各地的古镇古巷、传统村落中,绣娘们飞针走线的身影已成为一道独特风景。从深山的绣坊走向时尚的T台,从自给自足到频频亮相时装周,楚雄彝绣凭借“非遗+时尚”的创新路径,书写一幅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并进的生动答卷。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