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田垄上的电商新篇:乡村主播带火“山货出山”

频道: 日期: 浏览:390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在贵州武陵山区的一片葡萄园里,95后姑娘杨雯靖正举着手机进行直播。她不需要夸张的推销,只是真实展示着清晨采摘、打包发货的日常,却让当地葡萄售价每公斤提高了8元。这样的场景,正是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画卷中的生动一笔。

手机变身新农具 直播成了新农活

“以前挑担卖桃要走20里山路,现在直播1小时,相当于过去赶集3天的收入。”这已成为不少乡村主播的真实写照。

在云南保山龙陵县横山村,一座废弃小学被改造成“电商直播总部”,成立了8个稳定的直播团队。他们通过“1个总部+N个乡镇直播中心”的助农网络,为当地创造了28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1月至8月,该基地直播销售额已突破3000万元。

数字技术赋能 打通乡村“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根据《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到2025年底,全国行政村5G通达率将超过90%,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将稳步提升。

在重庆市奉节县,创新的“邮运通”系统打破了交通运输、邮政、快递等领域的壁垒。通过共拣共配快递包裹,当地农村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71%,平均运输时效缩短到1天。

人才回流 为乡村注入新活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在云南景洪市勐岭山村,燕窝果种植基地不仅提供了200至300个长期就业岗位,还培养了10名本地村民成为生产小队长。

龙陵县创新推出“7天理论+14天实战”的培养模式。理论课程结束后,用企业当“练兵场”,在田间地头开“实战课”,将培训内容覆盖到电商全流程。自2022年以来,保山市累计开展电子商务培训1.43万人次。

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 打造地域品牌

在贵州铜仁市碧江区云场坪镇,49岁的杨丽创建的“叶脉绣”品牌,让一片普通的树叶经过艺术加工,价值倍增。她的黔绣产业带动了200多名“绣娘”就业,年纪最大的“绣娘”已经83岁。

在陕西淳化县大槐树村,当地打造“大槐树村”核心品牌,推出线上认养APP,带动61户农户定制化种植杂粮。通过将电商模式融入农产品生产、分拣、销售全流程,实现了以优质产品换高价。

创新模式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创新的“三变”改革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通过将土地折股量化,金湖村的闲置用地从年租金最多3000元,转变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至少6万元。

古田镇还建立了“抽肥补瘦”的二次分配机制,将财政投入项目收益的30%分配给保障基金,用于支持村集体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弱村”。

从一个人、一部手机到一条产业链成熟、一地群众就业增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用实践书写着“农村天地广阔,电商大有可为”的新篇章。农村电商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乡村的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