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创新,智慧农业迎来丰收季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从西北戈壁到江南水乡,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农业变革正在全国多地上演,智慧农业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秋分时节,全国各地迎来丰收季。在新疆奇台农场,万亩玉米地泛起金色波浪;在江苏盐都,无人机掠过稻浪洒下营养剂;在甘肃张掖,戈壁荒滩上崛起的智能温室里串番茄挂满枝头。
这些丰收景象背后,是中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农业机器人大显身手
9月27日,首届智慧农业创新大赛在浙江德清落幕。大赛以“数智赋能 慧创未来”为主题,吸引了37支来自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队伍同台竞技。
在比赛现场,对靶施药除草机器人、温室搬运机器人和巡田无人机三个赛道的参赛队伍展开了激烈角逐。
合肥多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对靶施药除草机器人、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院的智能搬运机器人、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农田智能巡检与分析平台分别夺得各赛道第一名。
这些创新装备充分展现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成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在大赛开幕式上表示,当前我国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国产化智能化装备走向市场,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突出亮点。
戈壁滩上创造农业奇迹
在甘肃张掖民乐县的戈壁荒滩上,一个亚洲单体规模领先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集群拔地而起。
这里引进并深度本土化了全球领先的荷兰智能温室工业化种植技术,集成桁架文洛型散射结构、精准水肥循环系统、智能升降温管理系统等多项高科技。
温室内的串番茄产量高达每平方米32公斤,凭借卓越品质主要销往中东部及沿海城市中高端市场,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自2019年投产以来,已吸纳1000余名搬迁群众就业,人均月收入超4200元,年增收达4万元以上。此举不仅解决了群众生计问题,更通过技术培训推动农民向现代农业产业工人转型。
科技小院助力寒旱农业
深居西北内陆的甘肃民勤县,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合围,水资源极度匮乏。面对这一特殊县情,当地探索出“科技小院”模式,突破资源约束,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民勤县薛百镇的田间地头,金仓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成员手托两棒玉米对比样本,向农户生动讲解肥料增效剂的作用。
小院成员按0至20厘米耕作层标准系统取样测土,精准追踪肥料增效剂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等关键养分的调控效应。
“数据表明,增效剂通过优化氮素转化过程,为提升肥料利用率、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扎实科学依据。”漆建全介绍说。
智慧农业重塑农耕图景
在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农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传统农耕图景。
盐都区构建起覆盖研发、审定、转化的全链条种业体系。盐麦9号、盐麦10号等4个国审品种与盐麦8号省审品种形成梯度布局,其中盐麦10号作为中强筋优质品种,亩产突破450公斤。
在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草莓特色产业链数字化平台构建起“感、联、智、控”精准种植体系,联动数字模型与IoT设备,配合智能分拣、“电商直播数字人+动态溯源”模式,将数据系统化后闭环管理,重塑种植逻辑。
盐都区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率达40%,形成了“技术渗透-效率提升-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提升玉米单产
作为全国玉米单产纪录的保持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以实实在在的丰收成果,诠释了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的要求。
自2009年起,奇台农场便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十余位科研人员长期扎根田间,最终集成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机械粒收与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
“奇台农场模式”是一套“精准到粒”的生产系统,涵盖品种筛选、合理密植、精细播种和科学田管等流程,显著提升了玉米单产。
在二十二连的试验田里,该模式成效显著——亩产从不足1000公斤跃升至1663.25公斤的全国纪录,种植方式彻底从“凭经验”转向“靠数据”。
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经验种田”到“数据种田”,科技创新正在描绘着一幅幅崭新的农业丰收图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