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北山蝶变记:寒旱农业让 “低产田” 变身 “丰收仓”

频道: 日期: 浏览:1217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9 月下旬,兰州榆中县北山地区的山梁间,层层梯田如金色绸缎铺展,糜谷香气弥漫山间。这片曾因 “十年九旱” 陷入 “广种薄收” 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生态过渡带,如今凭借寒旱农业创新,迎来秋粮丰收,仅黍子种植就达 2 万亩,预计带动周边 5 万亩土地增产,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答卷。

“党建 +” 模式是破局关键。北山年均降水量不足 300 毫米,过去土地零散、技术落后,年轻人纷纷外出。韦营乡党委牵头,7 个村党支部联合成立农业发展公司,推行 “党委领导、市场运作” 机制,今年流转土地 2.56 万亩,还为 800 多户农户提供 “全托管” 服务,6000 亩土地实现 “种管收” 一条龙,零散农田蜕变为 “粮食产业园区”。

技术创新破解 “寒旱” 难题。当地推广 “旱作四法”,顶凌覆膜双垄穴播让出苗率提升 40%;改装收割机捡拾率超 90%,避免杂粮漏收;秸秆还田、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去年引进的保定农垦实业集团,在此试种耐寒耐旱的甘蓝 8 号小麦、特色黍子,亩产比老品种高 200 多斤,还计划供应京津冀市场。

全产业链延伸让 “好粮卖好价”。韦营乡粮食加工车间里,烘干设备不停运转,糜子加工后直供保定。该集团在建的冷链物流园竣工后,北山杂粮可通过商贸网络直达京津冀超市,附加值提升三成以上。产业链吸引众多 “80 后”“90 后” 返乡当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目前,榆中县正计划将北山经验推广至北部寒旱区,明年免费提供种子技术,带动近 20 万亩土地种特色杂粮。从 “广种薄收” 到 “粮丰民富”,这片土地靠科技赋能、全链发展,实现了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的愿景。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关键词: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备案号: 沪ICP备2025142744号-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零字第P11747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24)2439-1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24070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061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191-838 举报邮箱:dai@yidongjuece.com 举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 总机:010-57279123

版权所有 © 2025 中国县域数字网 www.xianyushuz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