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食堂排长队、托管班抢名额:民生服务 “热需求” 里的百姓期待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早餐窗口的 “长龙”:社区食堂为何成 “香饽饽”
早上 7 点半,北京朝阳区安贞街道 “幸福之家” 社区食堂的早餐窗口前,已经排起 20 多米的队伍。68 岁的王秀兰老人提着保温桶,熟练地扫码支付:“一根油条、一个茶叶蛋、一碗小米粥,才 3 块 5,比自己做省事还便宜。”
这样的热闹场景,如今在多地社区食堂频繁上演。记者走访发现,社区食堂的 “走红”,源于日益凸显的民生需求。安贞街道共有 60 岁以上老人 1.2 万余人,其中独居、空巢老人占比超 40%。“以前要么凑活吃,要么麻烦子女,现在下楼就能吃热乎饭。” 王秀兰说,食堂推出的 “软食套餐”“低糖餐”,更是解决了不少老人的吃饭难题。
但民意中也藏着期待。“想加个馄饨窗口,可工作人员说人手不够。” 居民李建国的诉求并非个例。食堂负责人张敏坦言,目前 5 名工作人员要服务日均 300 人次的客流,“食材采购、卫生清洁、餐品更新,每一项都缺人,我们也在申请街道补贴,希望能扩招 2 名厨师”。
放学后的 “托管焦虑”:家长盼更多 “放心港湾”
下午 4 点半,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门口,家长陈女士盯着手机倒计时:“托管班只收 20 个孩子,得抢名额,晚一秒就没了。” 她的女儿上二年级,自己和丈夫都是上班族,“以前放学只能让老人接,可老人辅导不了作业,现在有了社区托管班,终于不用愁了”。
这种 “托管焦虑”,在双职工家庭中尤为普遍。天河区教育局数据显示,辖区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约 12 万人,课后托管需求覆盖率达 78%,但目前公办学校托管服务仅能满足 60%,剩余需求多由社区或第三方机构承接。
“我们也想扩大规模,可场地和师资是难题。” 负责华阳小学周边社区托管的 “向日葵课堂” 负责人林燕说,目前租用的社区活动室仅能容纳 2 个班级,“要是能有专门的托管场地,再配备 2 名专业老师,就能多收 30 个孩子”。而家长们的诉求更具体:“希望托管班能增加美术、书法等兴趣课,别只盯着作业。”
基层回应:从 “被动接诉” 到 “主动问需”
面对民生需求的 “热信号”,各地基层正积极行动。北京安贞街道在社区食堂设立 “民意留言板”,一周内收集建议 23 条,目前已新增 “老年助餐配送” 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送餐;广州天河区则联合辖区高校,招募 120 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社区托管班,同时协调 3 处闲置场地改造为托管教室,预计下月可新增 150 个托管名额。
“民生服务没有终点,得跟着民意走。” 安贞街道办主任刘伟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关键。在杭州拱墅区,街道工作人员还定期开展 “敲门行动”,上门收集独居老人、双职工家庭的需求,“以前是居民有问题才来找我们,现在我们主动问需,才能把服务做到心坎上”。
从社区食堂的一碗热粥,到放学后的一间教室,这些看似细微的民生需求,实则是公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期待。正如一位居民在社区意见箱里写下的:“希望这样的‘暖心服务’越来越多,让我们的日子更踏实。”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