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滦平镇“互助养老”温暖留守老人
中国县域数字网报道 随着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已成为乡村振兴中备受关注的议题。近年来,多地积极探索“互助养老站+居家服务”新型模式,以行政村为单位兴建养老服务设施,组织健康低龄老人帮扶高龄、失能老人,政府则提供运营补贴与技能培训,有效激活农村养老资源。
河北承德市滦平县滦平镇北李营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村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建成“幸福互助养老站”,内设公共食堂、医疗保健室、文化活动室和休息区,面向村里留守、独居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健康监测与文化娱乐服务。该站由村委会统筹管理,并聘请一名专职护理员,日常运营则大量依赖本村志愿者。
目前,全村共有20名身体较好的低龄老人经过培训成为养老志愿者,他们采取“服务积分”制度——每提供一小时陪伴、送餐或打扫等服务,即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日后自身所需的养老服务或日常用品。这种“时间银行”模式不仅提升了老人参与感,也构建了可持续的社区养老循环。
这一模式在滦平镇已取得明显成效。养老站除提供日常服务外,还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节日文化活动,甚至通过视频设备帮助老人与外地子女连线,极大缓解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生活困难。村民刘奶奶说:“孩子们在外打工,原来一天到晚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现在有了养老站,吃饭热闹,还有人帮忙量血压,心里踏实多了。”
截至目前,滦平县已建成类似村级互助养老站超过60个,承德全市范围内更达到2300余个,逐步形成覆盖农村、邻里互助、政府托底的新型养老网络。该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减轻了家庭养老压力,也为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实践路径。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版权侵权联系电话:400-1191-838

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到微信